 |
程美东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长、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手机:19821197419
 微信:19821197419
邮箱:
 驻地:北京
|
详细介绍
程美东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长、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展览馆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联合主任,《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副主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基地负责人兼首席专家,北京高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会会长。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计划,北京市社科百人工程人选、教育部思政课择优计划人选、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
程美东主要从事中共党史、近现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问题的研究。
主要履历:
程美东,男,1969年7月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2001年北师大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被评为讲师,2002年被评为副教授,2005年被破格晋升教授,2007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曾担任过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国情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现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长、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基地负责人兼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展览馆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联合主任。社会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中共党史党建组成员、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分教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高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文献研究会周恩来研究分会副会长、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常委、北京市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河北省晋冀鲁豫边区革命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计划,北京市社科百人工程人选、教育部思政课择优计划人选、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
学术奖励:
1.方正教师优秀奖2017年12月
2.《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梦研究》一书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2019年5月;
3.《20世纪后20年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一书获北京市党史成果二等奖2005年8月;
4.参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有关工作,受到中宣部表扬2016.4;
5.参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统改工作,受到中宣部表扬2018.6;
6.程美东担任基地负责人和首席专家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基地*(北京大学),获得优秀基地2019年5月;
7.《当代中国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审视——以社会事件治理为视角》一书获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21年1月。
科研项目: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经验教训研究”(主持人),2005年;
2.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项目:《中国现代化思想史》(主持人),2003年;
3.北京市教改项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教学体系研究”(主持人)2005年;
4.北京市十一五规划项目:北京市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历史与现状(主持人)2006年;
5.北京市社科出版基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治理突发事件的历史经验(主持人),2013年;
6.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梦研究(主持人),2013年7月;
7.教育部专项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现状与前景研究(主持人),2013年10月;
8.北京市社科规划重点课题: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梦”内容体系研究(主持人),2013年10月。
论文代表:
1.项英故意拖延了新四军北移吗,《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2期;
2.西路军与苏维埃政权建设,《人文杂志》1998年6期;
3.历史研究如何关注现实,《江海学刊》1999年4期;
4.历史决定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探索与争鸣》1999年5期;
5.邓小平的哲学思维方法,《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年1期;
6.论毛泽东对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5期;
7.“现代化”与改革开放中国的历史定位,《学习与探索》2001年2期;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结构状况,《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1期;
9.孙中山的革命政策理论,《江淮论坛》2001年4期;
10.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理论,《人文杂志》2002年3期;
11.“三个代表”论与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3期;
1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发展,《学术论坛》2002年2期;
1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整合体系的重建,《学习与探索》2004年1期;
14.论近代中国现代化的缓慢发展,《江淮论坛》2004年3期;
15.中国现代化进程为何未能及早启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3期;
16.抗战时期的中国文人,《百年潮》2005年10期;
17.以史为鉴是邓小平理论思维的重要出发点,《理论前沿》2004年14期;
18.毛泽东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的重新整合,《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5年1期;
19.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2期;
20.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若干教学内容体系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11期;
21.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当代实践价值的探讨,《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2期;
22.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3期,《新华文摘》2008年14期全文转载;
23.华国锋时代的政治变动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学习与探索》2008年6期;
24.新时期以来中国政治的渐进发展——从邓小平到胡锦涛的政治理念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2期,《新华文摘》2009年12期全文转载;
25.2000年以来中共党史专业博士论文选题考察,《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
26.现代化视野中的新中国60年,《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27.2000年以来中共党史专业博士论文选题考察,《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
2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迫在眉睫,《理论月刊》2009年11期;
29.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经受考验,《人民日报》2009年7月22日理论版;
3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历史变迁,《湖南社会科学》 2010年2期;
31.北京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定位,《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4期;
32.论学习型政党的理论架构——知识、信仰、方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9期;
33.掌握科学方法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环节 ,《人民日报》2010年9月30日;
34.主体意识、时代意识、问题意识:实践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导向——关于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历史审视,《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7期;
35.理性看待中国当前的贫富分化问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第4期;
36.从大历史的视角来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发展,《兰州学刊》,2012年第1期;
37.在寻求、探索、争取共识中推动中国政治发展——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政治艺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1期;
38.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前景,《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39.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发展若干问题,《党政论坛》,2012年第4期;
40.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知识基础,《人民日报》,2012年4月6日;
41.马克思主义为何在今天的中国还有生命力,《理论探讨》2013年3期;
42.毛泽东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文化基础,《北京大学学报》2013年6期;
43.今天为何重申“劳动光荣”,《人民日报》2013年2月2日;
44.我们应怎样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民日报》2013年5月5日;
45.毛泽东历史价值的时空维度,《人民论坛》2013年12月18日;
46.论中国梦与群众路线的内在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3期;
47.从政治文化角度解读中国梦,《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3期;
48.中国传统文化与刘少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党的文献》,2014年3期;
49.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4月25日;
50.核心价值观为依法治国提供文化支撑,《光明日报》2014年11月17日。
著作代表:
1.《反特镇反运动实录》 ,金城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
2.《20世纪中国革命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的历程》,济南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3.《现代化之路——20世纪后20年中国现代化的历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4.《邓小平的思维世界》,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5.《中国现代化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6.《透视当代中国重大突发事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主编,自己撰写30余万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出版。
主讲课程:
《中共党史》
《中共党史重大问题研究》
《当代中国国情研究》
《中国思想史及其文献研究》
《毛泽东思想》
《昂首挺立阔步前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