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希光
著名的新闻与传播专家,清华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巴基斯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新闻教育专家组召集人。曾任新华社高级记者、《华盛顿邮报》科学记者。
手机:19821197419
 微信:19821197419
邮箱:
 驻地:北京
|
详细介绍
李希光
著名的新闻与传播专家,清华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校务委员、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巴基斯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新闻教育专家组召集人。兼任:军事科学院三战论坛研究员、国防大学三战中心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专家、国务院台办海峡两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务院新闻办咨询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台办媒体专家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新闻界》副主编,香港大学、四川大学客座教授,南京大学兼职教授。曾任新华社高级记者、《华盛顿邮报》科学记者、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青年学者、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实习员。近期撰写或主编的专著有:《走出媒体污名》、《发言人教程》、《控烟报道读本》、《人权报道读本》、《转型中的新闻学》、《软力量与全球传播》、《艾滋病媒体读本》等。曾在《华盛顿邮报》、美国《科学》杂志、《求是》杂志等发表过有影响的文章。
研究领域:
李希光长期从事新闻学、公共政策与媒体、国际传播的研究、教学与实践。
主要履历:
1959年出生,男,江苏人。
1978年9月-1982年7月,南京大学外文系英美语言文学,文学学士。
1982年8月-1985年8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实习员。
1985年9月-1988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英语采编,法学硕士。
1988年8月-1990年7月,新华社对外部,记者。
1990年7月-1992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青年学者。
1992年9月-1995年5月,新华社中央新闻采编室副主任、主任记者。
1995年6月-1995年12月,美国《华盛顿邮报》,访问记者。
1996年1月-1998年12月,新华社政治文化编辑室主任、高级记者。
1999年1月-1999年6月,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员。
1999年8月迄今,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2006年1月-2009年12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常务副院长
2010年1月-至今,清华大学校务委员。
曾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现工作于清华大学健康传播中心。兼任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世界与中国议程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特邀研究员,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专家评审组专家、中国记协特邀理事,国务院新闻办政府发言人培训班主讲、国务院新闻办全球传播高级研讨班主讲、国务院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主讲。曾任新华社高级记者、《华盛顿邮报》科学记者、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员、联合国丝绸之路青年学者。
荣誉奖励:
2003年,北京市精品课;
2001年,清华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学奖;
2001年,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奖;
1995年,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中国记协);
1996年,中国国际新闻奖一等奖(国务院新闻办);
1997年,中国新闻奖学术论文二等奖(中国记协);
1990年,全国优秀科技新闻奖(国家科委);
199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荣誉证书;
1992年,中国科学院科星奖一等奖;
1994年,中国科学院科星奖一等奖;
1996年,中国科学院科星奖一等奖;
1998年,中国科学院科星奖一等奖;
1998年,中国科学院“丰产奖”;
1996年,“杜邦杯”中国优秀环境新闻奖一等奖(中国记协、国家环保局);
1998年,“杜邦杯”中国优秀环境新闻奖一等奖(中国记协、国家环保局);
1991年,全国地震优秀新闻一等奖(中国记协、国家地震局);
1991年,“海上丝绸之路考察荣誉证书”(菲律宾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
1995年,“华盛顿邮报优秀访问记者证书”(阿尔佛莱德基金会颁发);
1991年,“布哈拉荣誉市民证书”(乌兹别克布哈拉市市长);
1997年,“香港回归报道表彰”(国务院新闻办);
1997年,“邓小平逝世报道表彰”(新华社党组);
1996年,新华社优秀学术论文(新华社);
1997年,“中华环保世纪行”一等奖(全国人大环资委)。
论文代表:
新闻构架与国家利益:北约轰炸中国使馆媒体报道研究 《国际新闻界》(核心刊物),2000(1);
谁在设置中国的议程?中美撞机媒体报道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核心刊物),李希光、秦轩,2001(3);
美国媒体报道中国非典研究 《新闻与传播研究》(核心刊物),2003(2);
新闻事实论 《国际新闻界》(核心刊物),2001年第3期(总103期);
传媒人才不等于新闻人才 《新闻界》(核心刊物),2002.5(总第205期);
谁在设置国际冲突报道框架 《中国记者》(核心刊物),2002(9);
影响美国媒体报道中国的主要因素 《中国记者》(核心刊物),2002(3);
网络媒体生路在何方?《现代传播》(核心刊物),2001(5);
阿尔卑斯归来话传播 《现代传播》(核心刊物)2001(2);
非西方媒体如何在全球化时代营造自己的品牌?《新闻实践》(核心期刊)2003(9)。
著作代表:
《畸变的媒体》,李希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新闻学核心》,李希光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媒体的力量》,李希光、赵心树合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找故事的艺术》,李希光等合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全球新传播》,李希光主编,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下一代媒体》,李希光主编,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变形的新闻屋》,李希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妖魔化与媒体轰炸》,李希光第一作者,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中国有多坏》,李希光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妖魔化中国的背后》,李希光第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找回中国昨日辉煌》,李希光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梦幻尼雅》,李希光文,林永健摄影,民族出版社,1995。
主讲课程:
《新闻与传播》
《舆情管理》
《公关管理》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