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潘家华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战略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手机:19821197419
 微信:19821197419
邮箱:
 驻地:北京
|
详细介绍
潘家华
低碳节能研究专家、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战略科学家,曾任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理事,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学术顾问。曾任UNDP北京代表处高级项目官员、能源与环境顾问、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社会经济评估工作组(荷兰)高级经济学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土地与资源经济学、世界经济、能源与气候政策等。主持了多项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973项目、院重大、国家部委和地方省市委托研究项目28项,撰写和主编学术专著8部,在《科学》(2008,10,2012,6)、《自然》(2009,10)、《牛津经济政策评论》(2009,10)等国际和《中国社会科学》(2002、2009)和《经济研究》(1993、2008)等国内刊物上发表中英文论(译)著300余篇(章、部)。获中国社科院第二届优秀成果二等奖(专著《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199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第四届优秀成果一等奖(论文《人文发展的概念构架与经验数据》(2002,中国社会科学))、第十四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碳预算方案-一个公平、可持续的国际气候制度框架》。获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10-2011年)称号。2010年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讲解“关于实现2020年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思考”。
研究领域:
潘家华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土地与资源经济学、世界经济、能源与气候政策等。
主要履历:
1957年6月,出生,湖北枝江人。
197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8年3月-1981年,就读于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园林系。
1982年2月,退伍。
1982年3月-1985年,就读于北京林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专业,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
1985年,历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1988年-1992年,就读于剑桥大学,毕业后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在剑桥大学土地经济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3年,返回中国,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后任研究员、发展研究室副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7年-1998年,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北京代表处高级项目官员、能源与环境顾问。
1998年-2001年,赴荷兰参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社会、经济、技术综合评估报告的协调、组织、写作和编撰工作。
2001年10月,返回中国,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发展研究室主任。
200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
2005年5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
200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2009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2014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计划”。
2018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2020年9月,任职于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奖励:
2012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
2016年,第九届中华宝钢环境优秀奖。
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2023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士。
2010年,《碳预算方案:一个公平、可持续的国际气候制度框架》获第十四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2010年,《碳预算方案:一个公平、可持续的国际气候制度框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八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2010年,《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2010年,《人文发展的概念构架与经验数据》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2010年,《低碳城市:经济学方法、应用与案例研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九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科研项目:
2009年-2013年,长三角城市密集区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对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负责人。
2013年,城市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负责人。
2013年,中国低碳城镇化战略研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课题。
2013年-2016年,转移排放、碳关税对中美经济的影响及策略研究—基于CGE模型的实证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5年-2018年,地球工程的综合影响评价和国际治理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课题负责人。
2017年-2021年,气候变化经济学优势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计划项目,课题负责人。
2018年-2020年,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接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课题负责人。
论文代表:
净零碳发展的市场动能与系统变革,《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3年第6期;
碳中和进程中经济社会能源系统性变革的多赢动能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23年第3期;
民族地区碳达峰碳中和的潜力,挑战及建议,《阅江学刊》2023年第2期;
应对气候变化这十年:聚焦目标、变换航道,《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2年第9期;
碳中和的转型革命与风险防范, 《青海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
建设美丽城市要突出碳中和取向,《智慧中国》2022年第12期;
可再生能源、能源地缘政治风险与国家能源安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年第11期;
以增值自然的多赢方案助推人类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2年第7期;
迈向碳中和的中国之路,《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1年第11期;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化范式的重构,《贵州社会科学》2021年第12期;
"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指向,《阅江学刊》2020年第1期;
遵循生态环境规律,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与水平,《理论导报》2020年第4期;
压缩碳排放峰值加速迈向净零碳,《环境经济研究》2020年第4期;
实现SDGs:授之以渔,更要授之以道,《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19年第9期;
废纸进口管理措施的经济影响评估,《企业经济》2019年第6期;
从中国故事到中国智慧,《国际经济评论》2019年第2期;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进程与角色转型:从防范"黑天鹅"灾害到迎战"灰犀牛"风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年第10期;
从生态失衡迈向生态文明: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绿色转型发展的进程与展望,《城市与环境研究》2018年第4期;
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新时代》2018年第2期;
系统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方略——对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的解读,《环境经济》2017年第20期;
负面冲击、正向效应——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的影响分析,《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年第9期;
激活"三线"基地、促城市空间布局均衡均质,《中国发展观察》2017年第9期;
认知气候工程:气候主宰还是气候缓和?《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12期;
气候工程的经济评估和治理核心问题探讨,《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6年第5期;
世界转型进程中的生态文明价值引领,《生态文明世界》2016年第1期;
应对气候变化的后巴黎进程:仍需转型性突破,《环境保护》2015年第24期;
生态文明:一种新的发展范式,《中国经济学人》2015年第4期;
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属性与定位,《江淮论坛》2014年第6期;
气候协议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中国国情国力》2014年第3期;
低碳城镇化的宏观路径,《环境保护》2014年第1期;
能源发展需要新思维大战略,《能源评论》2013年第11期;
直面城市生态灾难,《中国经济报告》2013年第7期;
Kaya恒等式的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及其政策含义的局限性,《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3年第3期。
著作代表: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迈向城市时代的绿色繁荣(No.5)》,作者:潘家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出版;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2011》,作者:潘家华,经济日报出版社2011年出版;
《碳预算》,作者:潘家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出版;
《低碳转型: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作者:潘家华,学苑出版社2010年出版;
《低碳经济论》,作者:潘家华,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作者:潘家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出版;
《国有资产监管实务》,作者:潘家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出版;
《减缓气候变化的经济分析》,作者:潘家华,气象出版社2003年出版。
讲座课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济理性与生态逻辑》
《高质量增长的净零碳动能》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