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林院士 王中林院士](/Upload/1718376822.jpg) |
王中林院士
世界知名材料学家、能源专家,国际纳米科技领域公认的领军型科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纳米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讲席教授。他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韩国科学技术院院士。
手机:19821197419
![](/App/Tpl/Home/Default/Public/images/icon_wx.png) 微信:19821197419
邮箱:
![](/App/Tpl/Home/Default/Public/images/address1.png) 驻地:北京
|
详细介绍
王中林
世界知名材料学家、能源专家,国际纳米科技领域公认的领军型科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纳米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讲席教授。他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韩国科学技术院院士。王中林是纳米能源研究领域的主要创立者和奠基人,他发展了基于纳米能源的高熵能源与新时代能源体系,开创了基于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系统及蓝色能源领域,及基于压电电子学与压电光电子学效应的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建立了压电电子学、压电光电子学与摩擦电子学学科,发现了六个新物理效应:压电电子学效应、压电光电子学效应、压电光子学效应、摩擦伏特效应、热释光电子效应和交流光伏效应。王中林教授先后获得近20项国际科技奖项,2015年获得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2018年获得能源领域最高奖——埃尼奖,2019年获得国际综合性科技大奖——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成为至今获得上述两项国家大奖的首位华人科学家。截至目前,王中林院士发表了2100篇学术论文(其中83篇发表在《Nature》《科学》及其子刊上),出版著作6部、编辑书籍14部,申请专利百余项。受邀做过1000余次学术讲演和大会特邀报告,是国际纳米能源领域著名期刊Nano Energy的创刊者与现任主编。根据2021年11月Google Scholar,王中林论文引用超30万次,标志影响力的H指数是267,谷歌引用是全世界第13位,在全球材料科学总引用数和H指数排名世界第一;根据Elsevier和斯坦福大学发布的世界横跨所有领域前10万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名王教授为第3名,2019和2020年年度科学影响力排第1名。
研究领域:
王中林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科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包括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生长机理和应用;纳米材料可控生长、表征和应用;纳米能源技术和自驱动纳系统技术;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
主要履历:
1961年,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高阳镇。
1975年,王中林考入高阳中学。
1978年,考入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1982年,通过李政道先生建立的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就读,师从J.W.Cowley教授。
1987年7月,获得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1987年8月-1988年9月,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88年7月-1989年6月,担任英国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Cavendish Laboratory)研究员(Research Fellow)。
1989年12月-1993年3月,担任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副教授(Research Associate Professor)。
1993年4月-1995年2月,担任美国国家标准局研究员(Research Scientist)。
1995年,被佐治亚理工学院聘为副教授和电子显微镜实验室主任。
1998年,晋升为终身正教授。
2000年9月,创建了佐治亚理工学院纳米科学和技术中心,并担任该中心主任。
2002年,兼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海外主任 [7-9];同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2004年,晋升为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终身校董事教授。
2005年2月,推动成立北京大学工学院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系,担任首任系主任。
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0年,晋升为Hightower讲席教授。
2012年1月,创办的期刊《Nano Energy》上线,是该刊的创刊主编和现任主编。
201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