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建华:《新时代的能源转型与光伏产业发展》
《新时代的能源转型与光伏产业发展》
主讲人:
白建华(清华工学博士,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型能源体系研究中心主任)
课程介绍:
(一)背景
二十大报告,第十部分,重点提到能源。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1)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严密防控环境风险。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3)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
(4)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二)思路
二十大报告明确,推进“双碳”目标的决心没有变;并首次提出了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因此,讲座将解析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新型能源体系”的内涵、与“新型电力系统”的关系;给出“新型能源体系”及“新型电力系统”近中期规划、中远期情景展望;定性定量相结合,阐述新的、重大的变化和发展方向。将光伏产业发展放在能源体系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阐述,涉及现状与规划、政策分析,产业链与造价,项目投资与全生命周期管控等。
课程时长:
本课程授课时长为3-6小时(6小时/天)
课程大纲:
一、二十大报告中关于能源内容及其逻辑分析
1、报告中提到的主要能源要素的分析
2、“双碳”目标驱动下“新型能源体系”的内涵及与各能源要素的关联
3、阐述“新型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重点和核心
二、碳达峰碳中和以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为核心
1、我国能源电力发展面临“能源安全、生态环境、气候变化”三大难题
2、能源革命--能源安全新战略
3、“双碳”目标为我国能源革命确定了里程碑目标
4、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
5、我国碳排放现状及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具体内涵
6、我国实现碳中和路径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7、他山之石--国外实现碳中和的研究成果借鉴
8、碳达峰碳中和依赖的主要技术和成熟度、不确定性分析等
三、通过“再电气化”实现终端能源消费的电为中心
1、“双碳”目标下的“电能替代”
2、未来电力需求预测方法的创新需求--新模型、新方法
3、“双碳”目标下我国电力需求预测结果与电气化率等分析
4、未来我国电力需求的区域分布格局分析
5、需求侧灵活调节能力的挖掘、“源荷互动”方法与工具创新,及对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的效益
四、风光为主多能互补支撑高充裕度、高安全性的低碳能源电力供应系统
1、我国清洁能源发展潜力和分布(水电、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等)
2、我国抽水蓄能开发潜力及布局分析
3、我国“双碳”目标下的发电装机容量规划及中长期情景展望
4、我国未来发电装机容量、结构和布局分析
5、光伏等新能源的超常规发展和高效消纳问题分析
五、“双碳”目标下的坚强智能电网建设
1、“双碳”目标下坚强智能电网的内涵、功能及作用
(1)坚强智能电网的概念与特征
(2)坚强智能电网与智慧城市、多网融合
(3)坚强智能电网之信息与物理系统深度融合
2、以电为中心打造能源互联网
(1)我国未来能源发展总体格局:远距离输送与就近开发利用并举
(2)我国未来能源互联网发展格局研判:电为中心、多能互补
(3)能源互联网解决“能源不可能三角”
(4)能源互联网:多能互补物理基础设施系统构建
(5)能源互联网:数字能源系统构建
(6)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
3、坚强电网枢纽平台与数字新基建深度融合、支撑多网协同与多能互补
(1)我国未来电网发展总体格局
(2)特高压跨省跨区输电发展展望、输电新技术应用
(3)配电网发展的高级形态---区域能源互联网(区域源网荷储、多能互补)
(4)区域能源互联网的构成:三大部分、八大模块
(5)区域能源互联网的规划模型与方法创新--规划流程、模型和方法
(6)区域能源互联网中配电网与电动汽车车联网的互动创新--规划和运行
(7)区域能源互联网的新技术应用--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的发展及典型应用场景
六、多种储能、多种灵活调节能力挖掘,提升电力系统的弹性和灵活性
1、大规模、高比例发展可再生能源,配置和挖掘足够的灵活调节能力势在必行
2、应对等效净负荷曲线的剧烈波动,各种储能的合理配置是最有效举措
3、抽水蓄能的规划发展及政策利好
4、新型储能发展现状、政策背景、发展研判
5、储热、储冷与电力系统优化运行
6、动力电池的储能应用--V2G
七、燃煤机组“三改”联动及多位一体综合规划
1、我国煤电发展现状及规划发展
2、煤电利用小时数现状和趋势展望
3、单一电量电价机制下煤电的生存状况研判
4、我国“双碳”目标下的煤电装机、角色和作用演变分析
5、国家对煤电机组的“三改”联动要求
6、“三改”联动的矛盾及能源互联网解决思路
7、煤电灵活性改造和清洁燃料利用的国内外研究及示范
8、采用能源互联网综合规划理念、开展火电厂多位一体综合规划、满足“双碳”目标要求,提升火电厂盈利能力
八、绿氢产业前景广阔 氢-电协同大有可为
1、风光电等可再生能源与“绿氢”制备
2、储氢关键技术和装备
3、输氢关键技术和装备
4、加氢关键技术与装备
5、用氢关键技术和装备
6、氢能产业链发展及其与电力系统优化运行、风光电消纳的协同分析
九、我国电力市场现状及“双碳”目标下的电力市场发展
1、我国电力市场发展现状
2、大规模风光消纳与绿电交易
3、分布式新能源跨墙交易
4、燃煤发电市场化改革
5、工商业目录电价取消与电网公司代购电
6、中长期电力市场(市场规则、市场成员及准入条件、交易方式及周期、交易流程等)
7、现货电力市场(市场规则、省间现货交易、日前市场、日内市场等)
8、电力辅助服务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的类型、市场定价、管理细则和市场规则等)
十、碳市场及电-碳市场融合
1、我国碳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2、电-碳市场的融合创新发展
3、全景“双碳”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应用
十一、太阳能光伏发电政策
1、政策回顾与展望
2、光伏发电市场发展相关政策文件解读
(1)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2)“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3)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的系统性政策机制方向
3、光伏发电的具体政策分析
(1)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管理:建立和实施并网多元保障机制
(2)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管理:光伏电站开发建设管理办法
(3)光伏发电项目建设: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
(4)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滩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
(5)可再生能源消纳:消纳保障机制提出逐年的消纳约束性要求
(6)绿证应是可再生能源电力相关多种机制落实手段和计量的唯一工具
(7)碳市场
(8)新能源电价政策
十二、光伏开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前期工作、施工建设、调度运行及运维、市场参与等)
1、光伏规划与项目备案
2、光伏项目审批、开发、建设、运营流程
3、项目招投标
4、绿电市场参与
5、机遇与挑战分析
6、风险规避
7、案例分析
十三、光伏发电的产业链构成、投资构成、造价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
1、产业链构成
2、投资构成分析
3、造价现状
4、造价变化趋势预测及分析
5、集中式、分布式、海上光伏的对比分析
十四、光伏项目的收益预测与分析
1、光伏等绿电参与电力市场的种类
2、光伏等绿电参与电力市场的方式
3、绿证市场
4、CCER及市场收益分析
5、绿电与储能电源联合建设和市场参与的方式和类型
十五、光伏项目的财务预测与分析
1、财务分析的方法与模型
2、财务分析的参数选取
3、融资方式(资本金、贷款融资、REITs等)
4、财务报表的预测与分析
5、主要财务指标的预测与分析
6、敏感性分析和风险规避
讲师介绍:
白建华:清华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型能源体系研究中心主任,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本硕博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中国能源电力行业知名专家。兼任: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链网研究中心特聘科学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专家委员,中关村智能电力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国家能源互联网产业及技术创新联盟能源互联网工程技术应用专委会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电力改革发展30人论坛”成员,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咨询专家。白建华曾任国网能源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和直属科研单位,前身是1984年成立的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研究所)总经济师兼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新奥集团高管、泛能网络科技副总裁等。白建华长期从事能源与电力发展战略,电源与电网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开发与消纳,抽水蓄能与新型储能等灵活调节电源规划、能源与低碳环保、能源输送、水资源支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和作为主要研究人员的重大能源与电力规划项目过百项,合作出版专著10余部,在《电器工业》《国家电网》《中国电力企业管理》《能源技术经济》《中国电力》《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高水平专业期刊杂志和《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权威报刊上发表文章百余篇。获得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国家能源科技进步奖、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国家电网公司软科学成果奖等省部级奖项28项。
邀请老师演讲、授课请致电:19821197419 阎老师[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